2010年7月4日第27週 2010 July「家庭信仰專題—」系列信息
[各項聚會時間表—歡喜來逗陣]
內容 |
時間 |
地點 |
出席 |
對象 |
主日禮拜 兒童主日學 |
週日10:00 |
教會 |
62人 |
大家齊來敬拜主 |
週日10:00 |
教會 |
11人 |
想要活潑健康的兒童 |
|
麗琴小家 |
週一19:30 |
教會 |
6人 |
喜歡閱讀者 |
素雲小家 |
週二19:30 |
教會 |
5人 |
追求美好人生者 |
美伶小家 |
週三07:50 |
學校 |
暫停乙次 |
想要服務兒童者 |
查經成長學園 |
週三09:30 |
教會 |
暫停乙次 |
想要探討聖經真理者 |
淑貞小家 |
週四09:00 |
教會 |
暑假暫停 |
想要成長者 |
快樂人小家 |
週四20 : 00 |
教會 |
8人 |
想學習快樂的男人 |
長領/玉燕小家 |
週四20:00 |
廣州街 |
8人 |
公司職場成長園地 |
美徽小家 |
週五19:00 |
教會 |
5人 |
追求豐盛人生者 |
欣鴻小家 |
週六16:30 |
教會 |
4人 |
懷抱夢想者 |
青少年小家 |
週六19:00 |
教會 |
28人 |
青春-歡笑-成長者 |
春菊/燕雲小家 |
週六19:30 |
教會 |
9人 |
想要一個溫暖的家者 |
【熱忱的服事】
類別 |
信息 |
司會 |
司琴 |
祈禱 |
獻花 |
招待 |
本週 |
林洽松 |
蔡佳玲 |
張哲碩 |
蕭妘綺 |
|
張燕雲/蘇美徽 |
下週 |
林洽松 |
林欣鴻 |
張哲碩 |
張燕雲 |
董雯吟 |
余香瑛/邱淑貞 |
【好消息報乎你知】
「2010年南部教區青少年夏令營—SHINE特會」,地點:麻豆真理大學,時間:6/6日(二)至6/9日(五),咱教會有20位青少年報名參加,請大家為他們及大會代禱。
由「全國禱告網絡」主辦的「慕約翰牧師雲嘉轉化特會」於7/8日(四)晚上7:00至7/10日(六)晚上7:00,在嘉義協同中學舉行,請大家踴躍參加,並代禱。
「2010年南部教區兒童主日學夏令營」,地點:曾文水庫山芙蓉大酒店,日期:7/14日(三)~7/16日(五),對象:2年級升3年級~6年級,費用:2,400元,歡迎踴躍報名參加並代禱。
「2010年南部教區婦女靈修會」,地點:苗栗三義西湖渡假村,日期:8/15日(日)至8/17日(二),費用:3,900元,歡迎姐妹及夫妻伉儷報名,請大家為靈修會順利舉行代禱。
本週三晚上7:30在教會舉行定期執事同工,請執事同工出席參加。
【代禱事項】
請為林霈涵新職「電台主持人」工作代禱。
請為王渝安(王泰郎之公子)高職畢業考技術學院代禱。
主日信息:神說的才算
經文:詩33:8~22
大綱:
一、神的籌算永遠立定
二、以耶和華為 神的,那國是有福的。
三、神是台灣的盾牌
小家聚會彼此分享話題:
一、你平常都以誰的意見為意見?誰主導你的心之所嚮?
二、人活在世上會有哪幾種聲音主導我們?你如何聽神的聲音?
三、將你現在所關心的事有本段經文的一兩句解釋一遍?
有十字架的變革與無十字架的變革
2002年,我訪問美國,寫下《有教堂的市場經濟與無教堂的市場經濟》一文,引起轟動。此後,我一直思考市場經濟變革與市場倫理乃至與信仰的關係。2008年,我將持續思考的結果寫成《有十字架的變革與無十字架的變革》一文,從宗教信仰與文化的角度思考中國這一場偉大的變革及其前景。
2002年,我去了美國,當時想研究的一個題目就是中國的市場經濟和美國的市場經濟究竟有什麼差異,從美國的市場經濟中我們還可以學到什麼?我們的市場經濟改革還要注意哪些方面。結果我發現,其他的(科技、金融、城鄉差別、政治制度等)都是量的差別,最大的差別或者說本質差別是美國到處是教堂,而中國沒有教堂,中國到處是澡堂。教堂與澡堂的對比,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中國的市場經濟主要是下半身驅動的,是人的自私,慾望,貪婪這些東西在驅使中國的市場經濟前行。這些可以說是人的本能,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是有好處的,所以不能全盤否定,但也不能高估,不能頂禮膜拜、不能駐足不前。
相比之下,美國的市場經濟尤其是當年清教徒引領的市場經濟更偉大,它沒有去否定人們的慾望,但也沒有放縱慾望,而是用好的倫理去引導慾望。它的市場經濟同時也靠上半身,即通過克制人性的很多不良慾望,努力地做商業做大,並且做得更文明。眾所週知,清教徒倫理與人類的市場經濟有著密切的關係,是全世界市場經濟的來源,清教徒商人們無論是商業動力、商業行為還是財富支配都受到了清教倫理的影響,而美國最為典型。
我談到,在清教倫理主導下的商人做交易的過程中是不能不擇手段的,而我們這邊是怎麼有利怎麼做。同樣是財富,美國的清教徒祖先們認為這個財富不是他的,而是上帝的,他唯一的本事是按照上帝的意願把財富打理好,「盡可能的賺錢、盡可能地省錢、盡可能地捐錢」。但我們如果認為這個財富的來源是自己,那麼我憑什麼把財富捐給別人呢?顯然,這些都是因信仰而導致的大的倫理的不同所帶來的差異。 本文作者:趙曉(前中國總理溫家寶的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