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日第27週 2011 July 「年度主題系列」
領受恩典 生命成長 進入服事
[各項聚會時間表—歡喜來逗陣]
內容 |
時間 |
地點 |
上週出席 |
對象 |
主日禮拜 兒童主日學 |
週日10:00 |
教會 |
91人 |
大家齊來敬拜主 |
週日10:00 |
教會 |
22人 |
想要活潑健康的兒童 |
|
美徽/欣鴻小家 |
週二19:00 |
教會 |
13人 |
追求豐盛人生者 |
美伶小家 |
週三07:50 |
學校 |
暫停乙次 |
想要服務兒童者 |
淑貞小家 |
週三09:00 |
教會 |
4人 |
活出美好人生者 |
麗琴小家 |
週四19:30 |
路加堂 |
8人 |
喜歡成長邁向興盛者 |
喜樂小家 |
週四19:30 |
路加堂 |
2人 |
渴慕屬靈福氣的人 |
健康快樂小家 |
週四19:45 |
教會 |
5人 |
學習健康快樂的男人 |
讀書會 |
週五09:00 |
教會 |
暫停乙次 |
佳作短文分享 |
長領/玉燕小家 |
週五20:00 |
路加堂 |
7人 |
喜歡深度匯談者 |
春菊/燕雲小家 |
週五19:30 |
教會 |
9人 |
想要一個溫暖的家者 |
青少年小家 |
週六19:00 |
教會 |
18人 |
青春-歡笑-成長者 |
【熱忱的服事】
類別 |
司會 |
司琴 |
祈禱 |
獻 花 |
獻餐 |
招待 |
本週 |
蔡佳玲 |
青少契 |
蘇美徽 |
|
美徽小家 |
楊能理/吳思瑤 |
下週 |
蘇美徽 |
陳思彤 |
侯玉燕 |
董雯吟 |
淑貞小家 |
蔡春菊/陳以馨 |
【好消息報乎你知】
歡迎嘉義更生團契戴乃宣牧師蒞臨咱教會,請大家關心監獄事工,並為更生團契代禱、奉獻。
主日崇拜後,將在二樓會堂召開定期同工會,請同工們出席參加,並請大家為同工團隊代禱。
咱教會林洽松夫婦於7/18日(一)至7/20日(三)將到台南「台邦飯店」參加台南天橋教會的「遇見神」營會,請大家代禱。
由嘉基好消息協談中心主辦「青春有GO正 ~ 拒絕誘惑」暑期青少年生命體驗營,時間:7月6~8日(週三~五)上午9:00-下午16:30(第三天晚會至21:00)地點:嘉基路加堂第二講堂、協同中學,咱教會將有十幾位孩子參加,請代禱。
主日信息:在小事上忠心(從小事著手)
經文:路加福音16:1~13
1. 想成就大事要先從小事著手
2. 忠於託付,就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份。
3. 在主裏的勞苦不會徒然
小家聚會彼此分享話題:
請分享你過去一件忠於小事的成功經驗?當時負面的心情及目前苦盡甘來的心得、感想。
閱讀路加福音16:1~13,你認為經文在教導我們什麼?
你相信神將要賜福你哪一件小事,哪一忠心的服事?舉例說明之
一個小故事-關於個人擔當
-----「問題背後問題」書摘
那是明尼亞波利市區美好的一天,我途經石底餐廳(Rock Bottom),想吃頓簡單的午餐。餐廳人山人海,趕時間的我,很慶幸搶到了一張吧台邊的凳子,坐下幾分鐘後,有位年輕人端了一整拖盤的髒碟子,匆匆往廚房方向走去,他用眼角餘光注意到我,於是停下來,回頭說道:「先生,有人招呼您了嗎?」
「還沒有,」我說,「我只是想來一份沙拉和幾個麵包捲。」
「我替您拿來,先生。您想喝點什麼?」
「麻煩來杯健怡可口可樂。」
「對不起,我們只賣百事可樂,可以嗎?」
「啊,那就不用了,謝謝。」我面帶微笑,說道:「請給我一杯水加一片檸檬。」
「太好了,我馬上來。」他一溜煙不見了。
過了一下子,他送來沙拉、麵包捲和水,我向他道謝,這次他又一溜煙不見了,留下我這位滿意的顧客享用著餐點。
突然間,在我的左側有陣騷動,一股「熱情的氣息」在背後鼓動著,然後一隻「服務的長手臂」越過我的右肩,送來一罐外表冰涼、內在沁心的——你猜是什麼——健怡可口可樂!
「哇!」我說。「謝謝你!」
「不客氣,」他微笑以對,立刻又趕到別處去忙了。
我的第一個念頭是:「把這傢伙挖過來!」不管多費事!他顯然不是平庸之輩。我越是想到他做的那些額外的事,就越想找他聊聊,於是當他注意到我的時候,我招手請他過來。
「抱歉,我以為你們不賣可口可樂?」我問。
「沒錯,先生,我們不賣。」
「那這是從哪兒來的?」
「街角雜貨店,先生。」
我驚訝極了。
「誰付的錢?」我問。
「是我,才一塊錢而已。」
聽到這裡,讓我對他的專業產生深度思考,我原本想說的是「真酷!」,但實際卻說:「少來了,你忙得不可開交,哪有時間去買呢?」面帶笑容的他,在我眼前似乎變得更高更大。「不是我買的,先生。我請我的經理去買的!」
我簡直不敢相信。這不就是「權力下放」的觀念嗎?我猜每個人都希望看著自己的「老闆」,說道:「幫我弄杯健怡可口可樂來吧!」多棒的畫面呀。更進一步想,他的所作所為,正是「個人擔當」與「問題背後的問題」的最佳寫照。
來看看這位服務生的思考方式,以及他做的決策。
當時是中午尖峰時段;他已經忙不過來。但是,他注意到一位顧客好像必須招呼,於是決定盡力幫忙,即使這位客人並不在他的服務轄區內。我當然不曉得他當時在想些什麼,但許多人在面對類似狀況時,想到的是:
「為什麼每件事都該我做?」 「到底是誰負責這區域?」 「要等到什麼時候,管理階層才會提供更多商品?」 「為什麼老是人手不足?」 「顧客要到什麼時候才學會讀菜單?」
類似的想法與感受是情有可原的,尤其在沮喪時更是如此。然而,以上的問題全都不可取,不僅負面,又無助於改善現況。這類問題歸為「錯誤的問題」或「爛問題」,原因是提出這些問題既不正向,又缺乏行動力量。這些問題也與「個人擔當」的精神背道而馳,因為每個問題在在暗示某人或某事應該為問題或狀況負起責任。
然而不幸地,這些問題往往最早進入人的念頭中,可悲的是,在遭逢沮喪或某種挑戰時,一般人往往先產生負面和防衛的反應,這時最先出現腦海的,會是「錯誤的問題」。
往好處想,沮喪時刻也是立功的大好機會,而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恰巧能幫大家好好把握這些機會。當腦中浮現「錯問題」時,我們可以選擇接受(「對呀!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獲得更多協助?」),或是選擇拒絕,並提出更好、更有擔當的問題,例如:「我該如何改變現狀?」以及「我該如何盡自己的力量,來支持我的團隊或組織?」
總而言之,QBQ「問題背後的問題」的精髓是:藉由提出更好的問題(其實是好的態度),當下做出更好的抉擇。
那位服務生正是如此。他沒有提出「錯問題」,因此沒有被眼前的狀況引導到負面去,相反地,他在當下便整理自己的思緒,做出更好的選擇、提出更好的問題。撇開用字遣詞不談,他的行為清楚地表現出那是有擔當的思維,例如:「我如何能幫上忙?」以及「我如何為你提供更好的服務?」而改變一切的,正是他的選擇。
離開餐廳前,我給了他一筆「不算小」的小費,我跟其他人一樣,把找來的二十五分錢放在吧台上(騙你的啦,其實我放了幾塊錢的小費。他真的當之無愧。)
幾個月後,我回到那家餐廳。當我問到「我最喜歡的服務生,雅各‧米勒」(我喜歡他的姓氏)時,老闆娘說:「抱歉,先生,雅各已經不……」
我馬上想:「天哪!你們竟留不住我的貼身服務員?你們留不住一位會注意顧客,心想:『現在我能為你提供什麼服務?』的人?」我真不敢相信他們竟放他離去。
但我什麼也沒對老闆娘說,只是打斷她的話:「天哪,你們留不住他嗎?」機靈的老闆娘答道:「喔,不是啦,先生,我們沒讓他走,而是讓他升任管理職位了。」。
我的第一個念頭是:「管理職位?真是浪費人才!」(如果你是管理者,想笑儘管笑吧。)
其實,在了解雅各的思維方式後,我對他能如此快速朝向既定目標前進並不意外。這也正是個人擔當所造就的不同之處——到頭來每個人都是贏家:顧客、同事、組織、每個人。
至於雅各本人呢,撇開小費與升遷不談,我不由得想到在雅各做了更好的抉擇、提出更好的問題,並做個有擔當的人之後,最大收穫其實是他對自己的觀感。
耶穌說:「好!良善的僕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 (路19:17)